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 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热门推荐: 城市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文化中国行丨传统村落八桂行之玉林篇(组图)

2025-01-24 16:5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砖一瓦述说历史,一石一木承载乡愁。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千百年来,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不断融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广西传统村落以多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形态镶刻在八桂大地。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农耕文明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近年来,广西着力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目前,广西共有自治区级传统村落792个,其中342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十。乡愁归处,古韵新生。“传统村落八桂行”活动,与您一起走进14个设区市的传统村落,寻梦八桂乡愁,聆听“广西故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的玉林,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有“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的美誉,大量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镶嵌其间。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玉林共有30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些传统村落演绎着玉林丰富的历史文化故事,展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

近年来,玉林市把握各传统村落的特色和差异,将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与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将传统村落的传承发展与村民增收联系起来,尽展传统村落的历史韵味和丰富多元的价值。

01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古韵书香绘就和美画卷

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先后列入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高山村,坐落于玉林市北面5公里处的大容山西南余脉山坡上,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自清乾隆二十二年到清末,高山村共出了4名进士、1名举人、238名秀才,素有“进士村”的雅号。

镬耳山墙(见左下图)具有广府民居最显著的文化特征,最早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资格修建镬耳屋。

关于高山村村名的得来,当地流传两种说法。一为古人取《诗经》中“高山景行”及《列子》中“高山流水”之“高山”二字而成,这一说法有极深的文化渊源。另一说为,高山村海拔及相对高度虽不高,但因旁边经常发生洪灾而此村从未被水淹,俗称高山。

高山村的古建筑群。

高山村明清古建筑群以其保存较好、风格完整、文化内涵丰富而为人注目。如今,村内现存宗祠13座、进士名人故居和其他古民宅60多座、教书育人的蒙馆和大馆15间等,建筑面积达51000多平方米。可以说,整个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形式独特、地方特色鲜明,展现出一幅具有岭南特色风貌的古代农村风景,体现出桂东南农村古朴淳厚的风俗民情。

屋顶四角飞檐的石刻依然精致。

据《高山村村志》记载,在科举制度盛行时期,村中无论哪户人家出了进士,便会成为全村的榜样。各家族宗祠均建立奖学办法,刻于碑上。每当晨曦时分,村中就会传出琅琅读书声……

修缮后的牌匾重焕光彩。

青云巷是高山村九条古巷道中最长的一条,据村中上年纪的老人讲,高山村第一个进士牟廷典就出生于青云巷。青云巷原名为企岭巷,因巷内出了一批读书人,村民们便以“平步青云”之义,将其改名为“青云巷”。

栩栩如生的壁画。

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把高山村打造成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休闲旅游农事体验基地。古民居旅游业的发展,大幅度增加了村民收入。

高山人精心维护村中的古宗祠,将之作为对子孙后代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如今的高山人,发扬先辈好传统,承前启后,培育更多优秀人才。村里设有奖学基金,每年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村团支部曾获“青年之家”称号;村多次被地、市评为“文明村”,村内处处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高山村丰富多彩的祠堂文化,体现了对先祖的尊敬,也展现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结合“书香高山”建设,高山村建成徐霞客纪念馆、高山摄影馆、高山诗社、高山书画院、独堆坡书房等场馆,修缮老房子20多处,传统民居焕然一新。

同时,高山村小学已实现四书五经的常态化教育,每逢周末,百年古宗祠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百年“进士村”再传琅琅读书声。

02玉林市北流市民乐镇萝村——千年荔树伴壁辉

玉林市北流市民乐镇萝村,先后列入第一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桂东南第一高山大容山脚下,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村落——萝村,它以千年荔枝树和名家大师而声名远扬。

三棵千年荔枝树有着繁茂的枝叶、粗壮的枝干,树冠葱茏如盖,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萝村广泛种植荔枝和花木,村内拥有150多棵古树名木,其中包括3棵树龄高达一千年的古荔枝树,树龄超过五百年的亦有60多株,这些古树犹如历史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萝村的岁月变迁。

村中留存的明清古建筑群种类众多,弥足珍贵,这里的壁画更堪称一绝。

檐下的古壁画色彩鲜艳如初。

步入萝村,随意走进一座老宅,目光往往会被墙壁上的壁画所吸引。“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我们这些壁画依然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如初。”萝村村民陈小军对村中的古建筑、古壁画如数家珍,其中,绘有壁画的古建筑共有17间,近300幅,约1033平方米。

题材丰富的壁画。

壁画中极细的笔触勾勒出如丝的线条,纤细却又刚劲有力,人物的眉眼神韵、服饰纹理还有动物的毛羽皆清晰可辨,展现了高超的构图、绘制技艺,兼具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在文化传承的长河里,萝村壁画是一座坚固的桥梁,它将先辈们的智慧、信仰与价值观,跨越时空传递给后人,每一处笔触、每一抹色彩已深深镌刻在萝村人的心底。为了保护好古村落建筑装饰彩绘艺术,2016年,萝村成立了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理事会。

2020年,萝村古村落建筑装饰彩绘艺术凭借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被列入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萝村古建筑群更因此增添了几分迷人魅力,宛如一颗镶嵌在时光长河中的明珠,愈发璀璨夺目。

村中的古墙在夕阳余晖中透着沧桑感。

当前,萝村依托古树木、古建筑、名人文化等自然人文资源,积极筹建新的文旅产业,大力开展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文旅产业建设,让这座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03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龙潭村——青砖黛瓦间的红色颂歌

兴业县城隍镇龙潭村,先后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兴业县城隍镇龙潭村原名寨寮村,始建于宋朝,以覃姓村民居多。据村民说,因这里地处六万山和大容山断层陷落形成的谷地之中,有深不见底的龙潭暗河而得名龙潭村。

龙潭村内,一座座古民宅鳞次栉比,经过修缮后,重现古朴大气的风韵。

砖雕、灰塑栩栩如生,岭南建筑的广府匠心在龙潭村内展现得淋漓尽致。

龙潭山庄依山势而建,既似威严的古堡,又像错落有致的山城,是龙潭村中最具特色的存在。

龙潭山庄曾是电视剧《风雨桂东南》的拍摄地。

山庄墙上雕饰的花纹,饱经岁月洗礼,虽已斑驳陆离,却满溢着独属于旧时光的故事感,仿佛每一道纹路里都镌刻着往昔的传奇。村民说,山庄也曾是革命先辈存放武器、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

震声楼是民主进步人士覃震声的家,楼顶两个大字“娱楼”,为覃震声的手书,后人为了弘扬覃震声的革命精神,把这栋楼取名为震声楼。

在龙潭山庄后方,矗立着一座建于清末、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碉堡楼——覃震声楼,它是桂东南抗日游击区办事处兴业县抗日武装起义司令部旧址。

图为震声楼建筑细节。

墙体四面均布有射击孔,那是抵御外敌、守护家园的坚毅象征;欧式拱窗典雅、别致,顶层饰以皇冠柱式,彰显不凡气势。

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兴业县投资1.8亿元,结合传统民居、田园风光等多种资源,全面升级打造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景区。

近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配合景区建设全力打造“红色村庄”,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在龙潭村党(总)支部书记带领下,不少村民加入景区义务讲解员的队伍,为村庄的红色旅游事业添砖加瓦。

04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葵联村榜山村——科举盛景交织红色华章

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葵联村榜山村,先后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榜山村的古宅顺着山岭坡度而建,鳞次栉比,集通风、采光、便于交通于一体,体现了宜居的布局巧思。

坐落在葵山脚下的葵阳镇葵联村榜山自然村始建于明朝,原名湴山村,后因科举盛名,每年地方(府、州、县)举行的科举考试都有榜山村唐氏弟子进学上榜,故改为“榜山”。

房顶和山墙上砌筑翘峨犄角,造型独特,增添了几分古朴典雅和庄重感。

榜山村的古建筑群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既有西洋风格的山字形拱顶间墙、古罗马柱式开窗,又有中式风格的歇山顶重檐、马头墙,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图为科甲第。

步入科甲第的中厅,月梁底下有一块长达8米的帐幔式木刻云纹装饰板,外廊斗拱之下,两边均有精美的木刻图案,无论是人物的衣袂线条、花卉的枝叶脉络,还是动物的毛发纹理等,都能通过流畅的线条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形态。

科甲第的木刻图案精美绝伦。

院内小天井的墙面饰有金钱窗花图案。

据悉,科甲第整座建筑的木刻工艺,遍及深雕、浅雕、阴雕、阳雕、串雕、透雕、镂空雕诸多工艺程序,可谓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兵马第是唐汝修三子唐鸣勋之宗祠,因其官任北京北城兵马司正部指挥而得名,为仿北京四合院建筑。

此外,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兵马第,亦有不同特色。它是一座由厅堂、亭子、花池及廊庑构成的花园式庭院建筑,据传该村武进士唐维舟曾在这里练武。

图为兵马第。

1945年春,兵马第作为桂东南兴业抗日武装起义葵阳支队指挥部,也是榜山保卫战的指挥所。后来成为村里少年儿童读书的地方,村民俗称榜山小学,夜里则作为村民集会议事的场所。

近年来,榜山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村内生态旅游资源,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红色遗址的保护利用,按照“红色文化+绿色发展”的思路,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打造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和党员(红色)教育基地、兴业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融合家风文化、红色文化与本地民风民俗,实现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05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鲲鹏福地迎八方宾客

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位于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的鹏垌村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又名“康乐庄”,寓意安康乐业。

古宅石桥、小巷古道,青砖灰瓦,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宁静而古朴。

“活化利用”是“新与旧”融合的纽带,是古建筑通过城市有机更新,传承历史并重获生命力的关键。近年来,鹏垌村在保护古建筑方面坚持“修旧如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村庄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鹏垌村围绕“爱”的主题,设置多处打卡点。

斜阳余辉映于墙上,曾经的烂泥房变成了村史馆、乡村特色美食街、中式婚礼堂、婚俗博物馆等,百年建筑重焕生机。一个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绿色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跃然成形。

一湾清池映古建。

随着旅游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打造民宿、旅拍等业态。鹏垌村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如新民歌表演、乡村音乐会等,尽展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潮”唤醒乡村魅力,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在2024年国庆节期间,鹏垌村每日平均接待游客量超6000人次,最高日接待量约达12500人次。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鹏垌村的消费市场也迎来了热潮。据统计,国庆节期间各类消费额大幅提升,日均增收约25000元,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游客们还在住宿、餐饮等方面为鹏垌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民宿区入住率达90%。

古韵建筑与现代元素的交汇,碰撞出新火花。

近年来,鹏垌村以明清古村和乡村田园风光为依托,发挥民俗文化遗产的优势,推动“历史古迹+旅游观光”融合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的新路子,成为玉林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

作为岭南都会的玉林,其传统建筑在岭南建筑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玉林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其中所包含的硬山顶、青砖墙、镬耳屋等建筑形式,以及木雕、砖雕、陶塑、泥塑等装饰元素,无不浓缩着深厚的明清建筑民俗文化底蕴,凝聚着玉林百姓的闪光智慧,映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

目前,玉林市共有76个村落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有30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央和自治区给予资金6000万元支持21个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修缮保护工作,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建造技术以及精美华丽的装饰艺术,成为岭南建筑代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解读岭南传统文化的关键密码之一。

    统筹|曾俊杰 卢浮峰 王凌云

本期采写|柳思羽

影像拍摄|黄杰斌 秦钟明 钟国伟

视觉设计|梁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