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砖一瓦述说历史,一石一木承载乡愁。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千百年来,广西12个世居民族不断融合,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广西传统村落以多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形态镶刻在八桂大地。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农耕文明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近年来,广西着力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目前,广西共有自治区级传统村落792个,其中342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十。乡愁归处,古韵新生。“传统村落八桂行”活动,与您一起走进14个设区市的传统村落,寻梦八桂乡愁,聆听“广西故事”。
在广西东北部,贺州这座古城以其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向世人展示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贺州的古村落如同珍珠般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更是贺州历史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01秀水村——秀美状元故里
朝阳初升,晨雾渐散。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于唐开元年间立寨,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建筑风格呈湘楚特色,抬眼望去,青砖黛瓦、飞檐翘角。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先后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秀水村的古民居以秀峰山为中心环山建立,古民居的黛瓦在晨曦下显露出岁月的痕迹,小桥流水旁,林木苍翠,横街纵巷,井然有序。
秀水村至今仍保留大量明清时期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建筑风格独特。
秀水村里文人名士辈出,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在《富川县志》上记载的133名富川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秀水村就占了27名,其中包括宋开禧元年乙丑科状元——毛自知。因此,秀水村被誉为“状元村”。
时光似墨,在花街大坪的照壁(图片下方的一堵高墙)上留下了历史印记。
该村现存古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有古戏台、门楼、祠堂、书院等各类建筑700余栋,较好地保存了一批有确切纪年的明代及清代早期的民居建筑,展示了桂北湘南区域传统民居的典型风貌。
自唐代以来,秀水村涌现多名进士和举人,“进士及第”“状元及第”等牌匾静静地诉说着秀水村往昔的辉煌成就。
状元村里自然有状元楼,秀峰山下的状元楼便是秀水村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晨光洒落,一群背着画板的学生来到状元楼前,他们在这里支起画架,展开画布,用画笔记录这份古老与宁静。
“这里的古村落风貌保持得很好,很适合我们的学生绘画写生。”敖卓劲是广东一所画室的带队老师,这次带领了一支300多人的采风队伍来到秀水村开展写生创作。
写生团队驻足于秀水村的各个角落,用画笔描绘记录着这座古村的风貌。
依托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人文特色,富川秀水民族文化艺术写生基地应运而建。
该基地于今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高校书画艺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不仅为艺术学子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也为传统村落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截至目前,该写生基地已接待师生超3.1万人次。
在一个悬挂有“文魁”金匾的门楼下,有一对石鼓取名“廉石”,着意以先人之名,激励警醒后世子孙。
02福溪村——七朝古寨灵溪流
前有唐村秀水,后有宋寨福溪。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始建于唐末宋初时代,古民居规模宏大,村落三面环山、郁郁葱葱,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先后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
福溪村中曾有古戏台24座、庙宇24座、风雨桥1座、13座门楼、4座书院……至今仍保留有“一溪、一庙、二桥、四祠、十三门楼、十五街巷”的文物古迹,有古民居近200座。
福溪村立村之初,因此地溪流行经之处高低错落,故取名“沱溪”。后经先民开荒辟野,扩展兴修,使得村子物丰丁旺,人们安居乐业,故更名为“福溪”,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其中,“一庙”即马殷庙,是一组以祭祀五代十国时期楚国国王马殷的庙宇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包括马楚都督庙、马楚大王庙、钟灵风雨桥等古建筑。
木质柱抬飘檐体的殿堂式庙宇,因其规模恢宏,台柱过百,俗称为“百柱庙”。
马楚都督庙是整个马殷庙建筑群中的翘楚,供奉着马殷任都督时的武官像,因其庙柱逾百,也被称为百柱庙。2006年,马殷庙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三镶石板街,两旁的民居上是飘逸的歇山飞檐。
红墙黑瓦、青石板街,福溪村内古韵悠悠。
古村韵味得以保留,红墙黑瓦、飞檐翘角,体现了福溪村在传统建筑方面所下的功夫。现如今,福溪村的村民仍保留着大量传统民俗文化。如每年正月十六会期,亲朋好友齐聚首,热闹非凡。春天来临前,会举办传统迎春活动“耍春牛”,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福溪村的飞檐翘角、木雕木柱、木构抬梁等都基本保持原有风格。
近年来,福溪村采用“传统文化+乡村旅游”的模式,打造七朝古寨福溪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在保护村落文化遗产的同时,让传统村落迎来新发展。
03岔山村——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
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天降异石,山开两岔,岔山村因此得名。它是“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也是广西瑶汉民族和谐共融聚居的典范。
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经历了数朝风雨的兴隆风雨桥。
村口处的兴隆风雨桥为明代建筑,穿越了数朝风雨仍屹立在前,是岔山村的标志性建筑。每逢节庆或迎宾大礼时,风雨桥可作为活动场地,是村中最热闹欢腾的地方。
岔山村古戏台。
岔山古街上的石板古道在人行马踏后更显锃亮,村内保留了大量的古民居、石板路、石板桥、石碑刻、古风雨桥、古戏台等历史遗迹,是潇贺古道文化的“活字典”。
如今的岔山村。
近年来,岔山村以挖掘古道文化为切入点,推出“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品牌。为此,该村进行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保护和修缮工作,如岔山古戏台修复、百年古井挖掘、潇贺古道恢复、兴隆风雨桥修缮等,让昔日的文物古迹重现光辉。
古道两旁铺面繁多。
造型独特的梭子粑粑、热腾腾的油茶飘香……现在,岔山村打造出了一条有油茶店、农家乐、民俗体验馆等各类特色商铺的古道旅游街,光油茶店就多达30余家,古道重现繁荣。
同时,岔山村主动纳入区域联动旅游新线路,与秀水状元村、福溪宋寨等古村的旅游资源联合成乡村旅游片区。
04深坡村——耕读崇学书香浓
深坡古村,古称“深陂”,始建于宋绍定年间。该村重耕读文化,有一街一古道五书院。
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深坡村,先后列入第二批广西历史文化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图为2014年拍摄。
高悬的红灯笼为这座建于宋代的古村落点缀着红妆。
村中的主干道两旁仍保存着过去摆卖货物的铺面,其中一间书屋铺面飘出阵阵咖啡香,引人驻足停留。
静雅朴素的书架、生机盎然的绿植……这间属于深坡村集体产业的“深坡耕读邨·好柿书屋”在保留传统风貌建筑的基础上修缮改造,屋里除了陈列着各类书籍还有相关文创展品,在阅读闲暇时还可以轻呷一口咖啡。
“深坡耕读邨·好柿书屋”大面积保留了木质结构,藏书来源广泛,屋内设有书桌,为村中孩童提供了读书场所,图为书屋一隅。
“我们希望通过古屋的特点和传统的耕读文化,打造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壮大我们村级集体经济。”村民罗米红是该书屋的经营者之一,被村民们称为“乡村CEO”。“我们村里每一座古建筑都是非常难得的文化资源,接下来我们会多在村里拓展新活动,让古村‘潮’起来。”罗米红说。
为发扬“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村里会组织读书活动,此外,村里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会,以奖学金激励村中学子,增强学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深坡村主干道上有孩童奔跑嬉戏,欢声笑语让古村落增添了更多活力。(上图为2024年拍摄、下图为2014年拍摄)。
05荷塘村——荷塘畔亮起“夜经济”
漫步古街道,亦有吉他响。在钟山县荷塘村,一个独具特色的文旅型村庄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眼前。
荷塘村于明朝末年建立,由老村、新村和九屋组成,村落位于四面环山的喀斯特地貌的小盆地中,四边高、中间低,横街纵巷,形成枝状道路布局。
钟山县公安镇荷塘村,先后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图中群山环绕之下的荷塘村,红墙黛瓦,灯光点点,显露静谧的氛围。
荷塘村以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和成片的荷塘而闻名,随着本村人口的持续外流,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绝美风光的古村逐渐沦为“空心村”。
为激发古村活力,荷塘村景观环境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从事建筑行业20多年、乡村建设10多年的覃卓带着团队来到荷塘村,对街道、古建筑等元素进行了统一布置,荷塘村老寨初步完成了整村保护性修缮改造。
随着夜晚降临,寨里霓虹流光,不少年轻人的身影在复古集市间穿梭。“这儿的民居虽然外观古朴,但走近便能感到新潮的氛围,就像一个隐藏在群山间的‘宝藏’村落。”来自江西的游客姜丽丽分享道。
“我很喜欢荷塘村,村民的质朴感把我留在了这里。”覃卓团队将荷塘村定位为一个新型的邻里社区,融合荷塘村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围绕邻里主题对荷塘村作艺术包装,拓展一系列文创产品和商业业态。
如今,每到周末、节假日,村里就变得热闹起来,村民可以摆地摊增加收入,以“夜经济”带来更浓厚的烟火气。
目前,贺州市有95个村屯列入广西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有48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片土地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保护着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在这里,每一座古村落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块砖瓦都承载着历史。我们不仅要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要让它们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份独特的文化财富。
点击视频观看贺州的传统村落画面。
统筹|蒋尧 王凌云
采写|柳思羽
影像拍摄|黄杰斌 秦钟明 钟国伟
影像制作|杨康
视觉设计|梁岚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