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简体版| 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热门推荐: 城市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本厅动态

【致敬劳动者】“测量大神”张久林:从测量学徒到“工程之眼”(组图)

2025-05-02 13:05     来源: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开栏语:

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我们以笔为尺,丈量那些扎根于工作一线的匠心与坚守。他们是“工程之眼”,是“大地情书”的书写者,是市井烟火“执法经纬”的编织者,是深耕BIM领域的“数字工匠”,是万千平凡而伟大的“住建”劳动者。每一个精品工程、每一块绿色空间、每一条洁净街道……都是“住建人”书写的答卷。

即日起,我们推出“致敬劳动者”系列人物报道,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敬请关注。


在建筑工地上,他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数据构筑安全,被同行称为“测量大神”。他从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测量学徒,成长为拥有多项专利的测量专家。

他就是“工程之眼”张久林。38年来,他用行动诠释热爱,用匠心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成长只能靠自己摸索”

1987年,18岁的张久林扛着测量仪器走进工地时,连图纸都看不懂。“那时候,师傅让我放线,我连仪器都不会架。”回忆起初入行的窘境,张久林笑言,“那时候年轻,身上有拼劲。”他从不气馁,咬牙坚持,从生疏到熟练,终从懵懂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

张久林珍藏的测量老物件

上世纪90年代,工程测量依赖人工计算,效率低、错误率高。1991年,张久林自学QBASIC语言,成功编制了施工测量放线、检测方面的计算程序,大大提高了现场工作效率。“那个时候没有教材,更没有条件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只能靠自己摸索。”张久林回忆,“白天干活的资料拿回来,晚上研究比对数据,不断尝试。”

干一行爱一行,张久林凭借着这股子执着劲儿,不断优化程序,精进技术,使其能应对更多复杂工况。从业以来,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3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4项,科技进步奖5项,技术革新2项。测量技能比武,他凡参赛必拿奖,逐渐从参赛选手升级为领队、教练、裁判。

“把每一次测量当成第一次来做”

从业38年,他参与建设了乌江特大桥、燕来隧道等20多个重大工程,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条山川沟壑。

在张久林看来,自己所从事的测量工作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常说,工程建设,测量先行。测量是施工的‘眼睛’,一个小误差,都有可能让整个工程出大问题。”张久林表示,每一次测量都关乎工程质量和无数人的生命安全。他时刻提醒自己把每一次架设仪器、每一次读取数据,都当成第一次来做。

智慧工地的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在建筑领域大放异彩。面对这一变革,张久林没有丝毫抵触,反而主动拥抱。他说:“活到老学到老,时代在变,技术得跟上。我和团队也要不断钻研,让测量控制从人工化到智能化、到数字化,用新法子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为打造更多精品工程添把力!”

“注重精准,让技术惠及行业”

如今,张久林依然活跃在工程建设一线,经常出现在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工地现场,哪里需要测量技术支持,他就奔赴哪里,同时,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新人迅速成长。

张久林为徒弟黄常揆讲解技术要点

“久哥不仅教会我们‘较真’的劲头,更让我们领悟到‘用心’的真谛。”徒弟黄常揆回忆起与师傅张久林的师徒缘分,满是感慨。自2019年毕业起,他便追随张久林学习测量技艺,至今已有六个春秋。

在黄常揆眼中,生活中的张久林全然没有师傅的架子,总是和蔼可亲,与大家打成一片,毫无距离感。也正因如此,徒弟们都亲切地唤他“久哥”。而真正让黄常揆铭记于心的,是师傅对待测量工作的态度。张久林常常语重心长地强调:“测量工作,精度与准确度必须摆在首位,速度只能退居其次。”在久哥的言传身教下,黄常揆深知,测量不是简单的数据记录,而是一场与精准度的较量,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丝毫不能懈怠。

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一批又一批年轻测量员迅速成长,成为项目上的中坚力量。他们带着从张久林身上学到的工匠精神,奔赴各个工地,用精准的测量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胡田田/文、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