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基地
侗族独柱鼓楼、壮乡吊脚楼等广西世居民族传统建筑的榫卯模型,冬泳亭、真武阁等在广西建筑史上极具历史意义和工艺成就的榫卯模型……柔和的灯光洒在摆满这些古建筑木构模型的桌上,那些精致的木件在光影下散发着独特魅力。
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忠良村的广西区级非遗南宁古建筑营造技巧传承基地、南宁市工艺美术协会研创基地,有一位专注整理榫卯模型、沉浸在古建筑营造技艺世界里的匠人,她就是南宁古建筑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周涛。
周涛正在整理全榫卯木构微缩模型
周涛与古建筑营造技艺的缘分,始于幼年时期。父亲从事传统建筑工作,每天收工后的讲述,为她打开了古建筑的大门,让古建筑在她心中扎下了根。随着年龄增长,她对这门技艺的渴望愈发强烈。于是,她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建筑大师,拜师学艺,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足迹遍布全国。
积累了丰富经验后,周涛参与了众多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她曾跟着中国营建大师程茂澄进行过上海七宝老街、江西万寿宫等地的修缮。行走于大江南北,周涛看遍了京派、皖派、徽派、闽派、晋派、川派等建筑。然而,当被问及广西古建筑有什么特点时,长期在外的她却愣住了。这一“愣”,让她下定决心回到广西南宁,深入探索广西本土的古建筑营造技艺。2009年,周涛自筹资金在南宁市西乡塘区美丽南方忠良村建设了大墨榜样·非遗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基地,以传承和弘扬广西古建筑营造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保护这一珍贵的非遗技艺。
古建筑营造技艺包含木作、瓦作、彩绘等多种工艺,每种工艺都需遵循独特流程与严格标准。周涛说,为保护和传承广西古建筑营造技艺,基地研发了全榫卯木构微缩模型,制作每一件精美的模型作品前,都需要实地勘察古建筑。多年来,周涛考察了容县真武阁、横州伏波庙和崇左友谊关等众多广西古建筑,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与工艺特色。“虽说都是广西的,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周涛说,在传承古建筑营造技艺的过程中,也要提炼古建筑的地域特色,并加以保护和传承。
“参加全国首期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班,是我2024年的最大收获。”培训期间,她系统学习了建筑专业知识,实地参观了特色古建筑,并与全国各地的乡村建设工匠深入交流。返回基地后,她便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具有广西特色的古建筑技艺。
“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段历史,我们要把它好好地保护下来,去深挖掘它的前世今生,然后再创新发展,才可以走得更远。”周涛用自己的行动,在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路上坚定前行,不断创新传承方式,用匠心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非遗技艺,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李荧婷/文、图)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